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三农聚焦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三农聚焦>>文章内容
许善春/庐江县水利建设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2/3/31 10:20: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1期

庐江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近10年来我国旱灾的频发反映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严重问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体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本文结合庐江县水利设施的基础状况,通过分析当前水利建设投入存在的问题,从财政角度提出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  投入管理  政策建议

 

一、庐江县水利设施及投入概况

庐江县位于江淮之间,巢湖南岸,境内地形复杂。土地面积2347km2,分属巢湖、菜子湖、白荡湖三个水系,其中巢湖水系面积2053km2,占87.5%。按地形划分,山区423.1km2,占18%;丘陵区1278km2,占54.4%;圩区386.9km2,占16.5%;湖泊260km2,占11.1%。大体是“两分山、两分圩、五分丘陵、一分湖”的土地结构。全县辖17个镇,228个行政村和社区,总人口1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1.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万人,农业劳动力31.1万人。耕地109万亩,其中水田99.4万亩,旱地9.6万亩,水田率91.2%

全县现有在册水库108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97座。从龙河口水库引水的灌溉渠道舒庐干渠总长42km,设计流量43.3m3/s, 设计灌溉面积74.4万亩。庐江县的机电排灌站经营模式分国有站和集体站,其中国有站共有1344处,总装机19945kw;集体站共有243295处,总装机24195kw。主要河流15条,其中边界河流3条,分别为杭埠河、界河和兆河。全县共有圩口170座,总面积35.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口9座。

 

“十一五”期间庐江县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资金来源

合计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全县财政投入资金

23386

2609

2540

3859

7541

6837

33%

#县本级财政投入

11220

1339

1381

1967

3871

2662

34.5%

社会资金投入

4667

155

178

194

1870

2270

74%

农民投工投劳(折资)

7499

1115

981

1698

1800

1905

18%

 

“十一五”期间,庐江县财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3386万元,其中,20106837万元,比2005年增加5231万元,增长4.26倍,年均增长33%;庐江县本级财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20万元,其中20102662万元,比2005年增加2044万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34.5%;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667万元,其中20102270万元,比2005年增加2127万元,增长15.9倍,年均增长74%;农民投工投劳(折资)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499万元,其中20101905万元,比2005年增加1060万元,增长2.25倍,年均增长18%(参见上表)。

二、“十二五”时期庐江县水利建设规划

1.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整治步伐,基本完成兆河、黄泥河、瓦洋河等10条中小河流的整治任务。圩区全面开展圩堤除险加固达标建设,建设标准化堤防,力争用5-8年完成9个万亩和65000亩以上大圩防洪除涝综合达标建设任务;全面实施圩内沟港清淤,沟通水系,提高综合防洪除涝能力。加快排灌站更新改造和水闸除险加固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圩区排涝站补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庐城防洪规划,加快推进新老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庐城防洪能力。与此同时,推进集镇防洪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防洪能力。

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庐江县已完成51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还有67座小(2)型水库没有脱险。2011年庐江县除险加固虎洼、长冲老等17座小水库,总投资2820万元。自2012年起,计划每年完成12-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3.塘坝扩挖整治工程。“十二五”期间,庐江县计划整治塘坝达到6705口,扩挖土方量达2687.6m3,规划总投资为47965.81万元。其中0.5-1万m3的小型塘坝3338口,15m3的中型塘坝3130口,510m3的大型塘坝237口;远期规划(2016-2020年)计划扩挖整治塘坝4421口,全部为5005000m3的小型塘坝。塘坝整治的内容包括清淤扩挖、坝体加固、改造或重建放水涵和溢洪道、灌溉渠系清淤整治及配套。整治后的塘坝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蓄水能力将达到设计塘容的85%,蓄水量由原4967.12m3提高到11545.72m3,增加有效塘容6578.6m3

4.农村沟河治理工程。沟河治理要统筹排水、蓄水、环境等关系,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通过沟河清淤疏浚、岸坡整理、闸坝调控等措施,增强沟河功能,修复沟河生态,改善水域环境,构建安澜、水清、岸绿、景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农村沟河679条,其中治理农村沟河(1km2≤控制面积≤10km2) 534条,农村沟河(10km2≤控制面积≤50km2)145条。清淤疏浚河沟长度3314km,清淤土方量达418.1m3,规划总投资为47432万元。

5.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乡镇集中供水,重点建设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完善乡镇供水网络。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确保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十二五”期间计划解决33.41万人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农村居民25.37万人,200所农村学校师生计8.04万人,总投资为15984万元。

6.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坚持不懈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整治农村沟渠塘坝水系,打造城镇亲水工程。科学制定水功能区划,严管取水口、取水量,加强水功能区保护,加大治污力度,建设清洁水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质环境的要求。

三、当前庐江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宽,投资兴办企业、公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农民逐步增多,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力外出打工,使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相对较大,受益较慢,造成部分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2.工程严重老化失修。庐江县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受当时的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特别是经过长时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报废。据调查,目前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完好率仅在50%左右,有67座水库灌区、65条抗旱及排涝支渠配套不完善,105座泵站不能正常运转;全县实际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5万亩,30%的耕地用水困难;水土流失治理率仅达到50%5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农村没有通自来水,已建成的自来水工程部分不能正常运行。

3.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庐江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大幅度减少。尽管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水利投入,但大都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重点工程建设,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的投入力度相比,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相对偏少;县级财政的水利投入也大多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等重点工程的配套补助,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镇(乡)村这一级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更少。庐江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水利工程目前已进入更新改造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改造。

4.管理方式滞后。由于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加之水管体制改革缓慢,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存在着重建轻管、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实际上用的是“大锅水”,加剧了工程老化失修、使用周期缩短、效益衰减。据调查,目前庐江县虽成立了用水者协会,但只在两个村建立了分会,运行很不不正常。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改制不彻底,管护主体、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偏远的水利设施甚至没有人看管,难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农业综合开发、增粮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等由多个部门负责实施,项目不能统一规划,资金不能统筹安排,致使农田水利建设形不成体系。

5.缺乏节水意识。农民普遍缺乏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全县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仅5万亩左右,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实施节水措施,仍然靠大水漫灌,一次灌溉每亩耗水达100多立方米。另外,农民的生活用水不合理和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四、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上级政府要把水利列为财政增长部分支出的重点之一,切实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国家和省级投资主要保障关系民生和全县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其他水利工程以县镇(乡)投入为主。

2.扎实做好水利项目工作。要认真研究当前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国内需求等一系列投入政策,超前做好水利规划和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编制一批针对性强的水利重点项目,努力挤入国家和省水利投资计划,以争取国家和省对庐江县水利建设更多的投入。工作重点要放在国家和省已明确的投资项目上,如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型泵站改造、灌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补助项目以及防洪安全应急项目建设等。

3.落实水利建设扶持政策。认真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除支付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外,主要用于水利建设。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倾斜水利建设,特别是通过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渠道下达的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要按照政府批准的水利规划整合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受益范围明确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采取“一圩一议”、“一渠一议”、“一库一议”和“一塘一议”等办法,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融资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租赁承包等方式投资建设水利工程,试行水利项目招商和综合开发,发展“民营水利”。对供水、农田灌溉等有偿服务项目,建设资金可全部通过民营渠道筹措,政府给予适当补偿。中小型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和水环境建设等中小型水利工程,要通过试点,探索经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逐步推向市场。

5.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和受益范围的大小,实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上村内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建设,镇域内的跨村工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县域范围内的跨镇工程由县政府负责组织。从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政府投入机制、农民参与机制、建设管理机制和规划编报机制等五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67166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