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体制改革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体制改革>>文章内容
刘娟/低碳建筑推广和应用的财税政策选择——以预制装配式建筑为例
时间:2018/3/13 14:00:33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8年1期      作者:佚名

刘娟、孙艳丽/沈阳建筑大学

 

    内容提要:建筑业推广低碳建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低碳特征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历程、发展状况及相应政策的分析,结合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推广和应用的经验。同时,分析了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作用和效益,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通过管理经济学需求理论和替代理论分别分析了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财税政策对推广工作的影响。针对作用机制从激励措施、约束措施和其他政策措施等角度提出了建筑产业推广装配式建筑财税政策选择的思路,以期实现建筑低碳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  推广应用  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一、前言

    随着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目标,建筑产业不断的向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环境友好的角度发展,以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需要。低碳建筑指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建筑物。预制装配式建筑,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预先在工厂里生产,接着通过相对应的运输方法送到施工场地,与此同时通过合适的安装机械和安装方法把构件组装,成为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物[1]。预制装配式建筑因采用产业化生产方式,具有比传统现浇建筑施工便捷、施工进度快、环境破坏小、碳排放量低等众多优势,是建筑业低碳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满足低碳建筑发展的要求。

    2016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政府政策将会引导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在相应的社会背景下,恰当的政策选择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领域进行相应财税政策的支持,是其推广和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产品包括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处理几个阶段。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而言,建造阶段可以细分为工厂生产、物流运输和装配施工。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包括建筑设计方、构件生产商、物流公司、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物业公司、垃圾处理企业及政府部门。其推广和应用的财税政策选择也应从参与方的利益出发。

    一、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40%-45%。节能减排目标也成为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1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发布《综合报告》。报告指出全球平均地表气温14.6摄氏度比20世纪高了0.69摄氏度,气温直线上升,多次达到历史最暖年[2]

    ()建筑产品能耗占比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中占比很大的部分是为了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生存需要,这其中建筑、交通以及生产所排放的碳最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量为306647.15万吨标准煤,其中建筑业消耗量为4562.02万吨标准煤;2014年能源消耗量为425806.07万吨标准煤,其中建筑业消耗量为7519.58万吨标准煤[3],占比由1.49%上涨至1.77%2009年新建建筑面积为588593.9万平方米,2014年新建建筑面积为1249826.3万平方米[3],每年平均增长12-15万平方米,2020年将会新增加72-90万平方米,总量将高达7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其占比在不断上涨,同时,随着我国建筑面积的增长,势必将增加碳排放量总量。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困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协议》,国际气候合作框架正在形成[4]20161220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5%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离不开建筑产业的支持。

    ()低碳建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的发展困境。主要涉及相关政策法规、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激励措施、监督管理等问题。低碳建筑的概念不够清晰明确是导致低碳建筑设计结果分散的前期原因;政府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建筑碳减排控制措施,致使无法实施财税奖励政策且无法建立公开公平的碳交易市场;建造成本高,投资者利益驱动不足,无法从低碳建筑投资中得到短期回报;业主对低碳建筑切身感受不足,消费舒适性感受不强烈,且无法得到权威机构的低碳建筑产品认证标签。

    ()预制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节能减排提供的新契机

    对比传统现浇施工方式和预制装配施工方式的碳排放差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其材料节约20%左右;水资源节约超过60%[6]。其他资源和能源也有不同程度的节约,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也相应减少,其建筑废弃物回收可达一半以上。这些都可带来碳排放量的减少。

    二、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

    ()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1950年起,欧洲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求不断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有力的推广和发展。随后在北美和日本地区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建造方式逐渐向产业化建造方式转型,满足社会通用部件的设计和生产要求。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主要是满足大批量、快速化生产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是以建筑部品质量和性价比的提升为主的发展方向;(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主要是低碳、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建筑部品的发展。

    ()典型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1.美国

    美国国会于1976年建立国家工业化房屋建设和安全法律,在此基础上发布了一些行业行为指导方法,到现在仍在应用。1991IPCC会议上提出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城市住宅的结构主要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预制钢结构,在乡村是轻钢结构和木结构房屋体系。房屋零件的水平很高。混凝土建筑中预制装配式结构达到35%以上。其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贷款优惠。例如美国购买相应的节能建材,可得到50%的退款。

    2.瑞典

    瑞典研发的工业化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系统,推广和使用通用体系下的通用部件。被人评价说:“瑞典也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瑞典建筑工业化特点可以概括为:基于瑞典工业标准(SIS)的部品尺寸、对接尺寸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基于完善标准体系的通用部件开发和利用。

    3.法国

    法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历过全装配和工具化的发展之路。法国作为实施建筑装配式较早的国家,其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面向全建筑业的通用部品的生产,将生产和施工相分离的建造体系的设计。其激励措施包括补贴、优惠贷款、专项基金等形式。

    4.日本

    以法律形式宣传住宅的产业化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出台《建筑基准法》,是日本大规模实行产业化的标志。80年代中期设立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在此期间以产业化生产方法建造的房屋是竣工房屋总量的15%-20%,其住宅质量和性能也得到明显提高。在90年代,运用产业化生产手段建造的房屋是竣工房屋总量的25%-28%KSI体系住宅是日本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其激励措施包括补贴、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

    ()推广和应用经验

    概括来说,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方面是以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建筑构配件通用体系的研发和设计,即将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将部件缩小化的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的部品设计,其设计更加的随性和多样。

    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财税政策主要是基于其环保、节能、碳减排的优势出发,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加速折旧、贷款抵押、自愿协议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其激励对象多为消费者(住户)。激励的支持者包括消费者(住户)、开发商、销售商等众多参与者。除此之外政策研究、评价制定、标准设置、技能培训、质量监督都会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

    目前发达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日本是最早在工厂中生产房屋的国家;丹麦是第一个将预制装配式建筑模数化[]的国家,瑞士是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7]。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推广、管理、成本、技术、评价和标准等方面的难题[7-9]。从各国的推广策略出发,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角度的内容: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机制的建立;资金投资力度的加强;针对性财税政策的完善。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其推广的作用和效益应从其生产方式出发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设计、生产和施工三个不同的阶段,如表1所示。

1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设计

生产

施工

预制装配式建筑

标准化设计,构件标准化制作,整体设计考虑建筑体系配套及规模

根据设计方案,构件部分或全部进行工厂生产

根据设计,构件的现场化装配安装

传统建筑

设计过程与建造过程分离

无生产过程

现场施工建材的加工作业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施工用水参考定额》和施工经验,预制装配式建筑单位面积可减少0.2T左右的用水,以沈阳水价2.4/T计算,工程费用将减少0.48/m2。电能消耗按照经验节约3kwh/m2左右,按照沈阳目前一度电0.95元收费标准来进行计算,则得到2.85/m2。其水资源使用和电能使用都降低了建设工程费。

    预制率按40%计算,造价按消耗量定额,其单方建造成本为2134/m2,而现浇建筑的单方建造成本为1700-2000/m2,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较高。但是从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和全国的推广现状分析,其单方成本还在不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虑,装配式建筑提高了建筑质量,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降低了单位年限建筑成本;从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说,随着建筑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不断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将不断降低,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将必然显现,其成本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曲线如图2所示。但是在前期推广和应用阶段采用一定的财税政策进行激励,是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环境效益分析

    1.资源能源节约的生态效益

    在能源消耗方面,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较,其建造过程中在节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节约率达到15-30%左右,耗电量节省40%以上;耗油量节省50%以上。在建材消耗方面,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木材消耗节省近90%;保温材料节省50%以上;砂浆节省80%以上[6]

    但是,目前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发达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资源和能源节约方面的环境效益还没有完全凸显,但是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其资源和能源节约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也将不断提升,其综合效益也将更加显著。

    2.降噪降尘节地的环境效益

    预制装配式建筑因采用装配施工的方式,构件在现场施工前已在工厂完成了相应的生产,有效的降低了施工现场模具安装和拆卸所产生的噪音,还降低了钢筋切割所产生的噪音。雾霾污染的一大来源是建筑施工,约占社会总量的14%。建筑产业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后,其扬尘有效的减少了三分之二,施工扬尘减少社会总量近10%[10]。预制构件建筑可大量使用强度高、材质轻的材料,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层数,从而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3.低碳的环境效益

    建筑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人材机”三个方面,即人员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建筑材料开采、加工和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及机械设备运行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预制装配式建筑因材料和能源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升,有效的降低了建筑建造期间的碳排放量。

    ()社会效益分析

    首先,对于建设项目周边住户而言,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因建筑施工环境改善,施工噪音和尘土的降低对周边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提升。其次,对于建筑的使用者而言,预制装配式建筑可采用整体配件式的装修模式,来实现厨卫等家庭设施的整体安装和装修,避免了现场因使用切割机、电锯等工具而产生的噪音,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再次,预制装配式建筑后期维护方便。最后,建筑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建筑使用寿命,降低了单位年份的建筑成本,增加了产品价值。

    四、财税政策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作用机理分析

    政府对建筑产业的调节包括两种手段,一种是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改变现有的建筑产业结构。二是通过财税政策,引导资本投资方向的改变,提高某种建筑产业生产的积极性。建筑业财税政策包括两大类,即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包括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财政返还两大类。财税政策是建筑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主要归因于财税激励政策下,低成本对经济行为的引导,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

    ()财政补贴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作用分析

    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制装配式建筑低碳环保的特点,满足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符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完善是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有力推动力,针对建筑业的财政补贴是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有效方式。

    建筑产业的经济活动,同其他产品类似,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生产和销售两个阶段。生产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作为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在销售阶段,住户和施工企业作为消费者,从供应商那里采购产品。所以,对建筑业的财税激励政策可以分为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针对生产者的激励政策应从提升建筑材料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角度进行设计,增加市场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供应力度;针对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应从增加消费者环保建材购买、节能建筑的使用,提高其对市场上低碳建筑购买的积极性,从而加大对环保低碳建筑的需求力度。

    对供需关系的作用采用经济学供应需求理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图3所示。建筑市场的供给情况用S曲线表示,需求情况用D曲线表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E点表示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

    当政府对市场中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消费者进行财税政策激励时,例如,财政补贴,其建筑需求量将增长,需求曲线由D向左移动至D′的位置。供需均衡点由E0移动至点E1,此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P1Q1。且存在P1P0Q1Q0

    当政府对市场中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财税政策激励时,例如,税收优惠,其建筑供给量将增长,供给曲线由S向左移动至S的位置。供需均衡点由点E0移动至点E2,此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P2Q2。且存在P2P0Q2Q0

    当政府对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进行财税政策激励时,建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将同时增长。供需均衡点由E0移动至点E3,此时均衡产量Q3Q0。但是均衡价格的变化情况不能确定。

    ()税收优惠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作用分析

    税收优惠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作用采用经济学替代者理论进行分析,预制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之间属于替代关系。政府可以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设立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推广。

    在未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之前,MN是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这里的消费者不仅指房屋的购买者还包括建筑材料及部品的采购者,I是针对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在该曲线上,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都是同等效益的。MNI相切于点EE表示在约束条件下效益最大化的点,此时消费者消费A单位的传统建筑,消费B单位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当政府采取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税收优惠政策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降低,并假定消费者的预算总额不变,在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下,约束曲线将以M为原点旋转至MN′的位置。新的约束线MN′与无差异曲线I′相交于点E′,此时消费者的最优组合为A′单位的传统建筑和B′单位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且存在A′AB′B。即,消费者将增加对传统建筑的消费,减少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消费。

    ()财税政策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影响

    1.对研发成本的影响

    目前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前期研发和发展阶段,其研发成本较高,通过财税政策,例如专项资金的设置、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可以有效的降低设计单位、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相应的研发成本,从而提升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企业研发成本高、周期长、投入风险大,是限制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投资风险,中小企业通常采用不做研发投入的方式避免存在的投资风险。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增加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外部公共部门的技术供给,也可以有效控制研发成本的诸多问题。例如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中指出,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产生的研究开发费,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加计扣除。

    2.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预制装配式建筑中成本最高的一项是构件采购和安装成本,也是阻碍建筑企业采购的主要因素。对预制构件采购进项财政补贴,可以有效降低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差异。如,重庆市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对建筑产业化试点项目混凝土构件补贴350/m³

    3.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产业化、制造工业化、管理信息化是有效提升企业生产建造效率的有效手段。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将降低机械台班耗时、耗能,缩减生产周期,其构件部品的质量也将得到保障,从而提升其企业的竞争力。建筑生产产业化、制造工业化、管理信息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研发加入税收优惠,将强有力的加强企业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影响

    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与传统建筑相比,对施工人员的需求量降低,但与此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针对建筑产业人力资源而言,涉及到人才的吸引、保留和培训等众多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财政政策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可采用一定的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支持措施;在人才培训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吸引科研团队进行相应的人力培训。

    5.对能源和资源使用的影响

    能源和能源消耗是建筑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财税政策对资源和能源使用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对能源和资源消费结构的作用。

    针对能源使用而言,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运营阶段涉及到的能源消费包括电能、煤炭、柴油和汽油等能源。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将有效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二次运输过程。针对资源而言,建材生产、现场安装都离不开水资源、建材资源的利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部品集成化,有利于其建材的拆卸和回收,从而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将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其环境效益将提升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针对能源利用而言,应积极推广和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太阳能等。在生产和施工阶段,大力推进低碳设备和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将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在运营阶段推广低碳能源消费都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针对资源利用而言,低碳建材和清洁建材的使用,将有效的降低建筑碳排放。针对使用低碳建材的企业采取一定的低碳财政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五、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政策现状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1.第一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经验,主要包括设计的标准化,工业化和模数化的技术手段,在预制构件和装配件等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学习。20世纪60年代,我国从技术角度出发开始研究,进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以装配式单层工业化体系、多层框架体系及装配式板技术最为典型。60-70年代,在结合国情的条件下,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引进后张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南斯拉夫的预应力板柱体系)除此之外,在工艺和速度方面进行了改进。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房产市场实行市场化供给,住房建设规模空前迅猛。90年代,为了模数的统一和协调,我国出台了模数相关标准,GBJ2-19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3.第三阶段:21世纪的快速发展期

    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和措施陆续发布。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两年之后开始了“中日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和SI住宅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我国典型地区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相关政策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比较好的省份包括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广东、重庆、湖北、辽宁、四川等。上海市对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预制率达到45%的住宅项目,补贴100/平,每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对自愿实施的建筑项目进行容积率3%的奖励,除此还包括其他施工技术改进的补贴和奖励。北京市主要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广泛。对于自愿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且符合实施标准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面积奖励,还包括其他财政奖励和增值税优惠政策。江苏省发布《关于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指出预制装配式建筑健康快速发展的措施。河南省在农村重点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并确定了试点县。重庆市把重点放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其政府投资、主导的项目面积超过2平。辽宁省政策较多,财税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等。2020年全省预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计划达到20%以上,2025年全省预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计划达到35%以上。湖北省出台发展意见,计划到2025年预制率达到40%以上,产业化生产基地5个以上,预制装配式建筑面积200多万平。广东省从招标、构件生产、施工、质量监督等多方位激励产业化发展。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中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国在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技术落后,在质量和精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一些建筑企业,如万科、南通等开发的项目中均有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并在行业取得了一定的示范价值。但是,在中小企业中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例子极少。

    21世纪,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越来越流行,各地都开始推广预制技术。尽管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真正基于市场环境的、相对深入的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实践才刚刚起步。从各地反馈回来的试点示范工程和工厂运营的相关信息分析,其实施过程依旧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预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不均衡。在不同城市间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投资高,风险大,回收周期长,阻碍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参与方需要时间转化思路。三是施工过程中,现浇建筑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过渡需要充足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四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目前我国政策较笼统,针对性不强。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资金支持不足,节能减排的特点是其推广和应用的出发点,应从该角度出发进行相应政策的支持。

    .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的财税策略选择

    进行恰当的财税策略选择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和低碳建筑整体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的财税策略应该从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两个层次进行分析。除过与财税策略选择自身相关的内容,其他政策策略的选择对财税策略也有间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基于激励措施的财税策略的选择

    1.专项资金的设立

    建立新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专项资金,可以增加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和建设面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期,成本高是限制企业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和项目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专业资金可以推进人力资源的发展、新能源和新设备的开发、生产和施工技术的创新、信息化项目的监控和管理等众多方面。在进行专项资金设置的同时,要做好资金的有效监督,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2.税收优惠政策的设置

    发达国家通常针对低碳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目前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设置应不断的完善。针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预制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和建造企业应进行所得税和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细化相应的建材生产、使用目录及优惠细则,从而激励建筑产业参与方的积极性。

    3.财政补贴机制的建设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其低碳环保效益明显,为了满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对于区域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而言,其财政补贴包括价格补偿、亏损补贴、利息补贴及福利补贴等众多形式。价格补偿作为众多补贴形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在建筑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价格补贴的同时,应避免价格可能对建筑产品价格真实比价的扭曲,所以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应该有严格要求,可以通过装配率和预制率等参数进行划分。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价格补贴,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建筑设计、材料采购、项目施工阶段的高成本问题,从而提升参与方的积极性。

    4.政府采购制度要基于低碳经济设置的原则

    针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应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预制装配式建筑从产品设计、构件生产、物流运输、现场施工到交付使用,包括建材的选择、机械设备的选择等众多采购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出台针对建筑产业的低碳建材和具有环保标识产品的政府采购意见,完善节能低碳建材和设备的采购清单和范围。对办公设备和机械设备应要求采用节能低碳的设备。在进行采购制度设置的同时,应加强监督和评价机制,评价项目建设的节能效率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使采购政策也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证。

    ()基于约束措施的财税策略的选择

    1.“谁污染,谁收费”的财税策略

    在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采取激励措施的同时,相应的针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建筑项目应采用一定的污染费征税策略。针对高能耗高排放、环境破坏的税收政策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应从“谁污染,谁收费”的原则出发。针对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建筑而言,应该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排污费征缴标准,并将这部分费用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中。在进行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平衡的原则,使缴费企业和受益企业的优惠达到均衡状态,有利于资金链长期有效的循环运作。

    2.“谁低碳,谁受益”的财税策略

    针对节能低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应包括碳税、生态税和环保税等;在进行财税策略选择不仅应从“谁污染,谁收费”的角度出发,还应包括“谁低碳,谁受益”的收费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有效的推进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推广。

    预制构件因视为商品征收17%的增值税,远远高于其他普通建材,但是基于其环保和低碳的特点,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预制构件技术改进也将有效的降低构件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建筑总成本。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对构件厂提供产业土地、技术指导等方式来培育产业,提升其综合生产能力,真正的做到“谁低碳,谁受益”。

    3.财税政策运行与实施的监督管理

    财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合理和不公开的现象。因此,在财税政策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建立第三方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该机构对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应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机制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及政策的落实情况等,做到严格的把控和反馈,以便更有效的调控。

    ()财税政策同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统一

    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而言,其低碳环保效益决定了其推广的必要性。达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不仅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其他政策措施的补充和完善,这些措施包括:投融资政策、信贷政策、技术开发政策、产品生产政策、销售政策、使用政策等众多方面。只有各政策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有效的推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达到其低碳效益与其他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美霞,武振,王洁凝,刘洪娥,王广明,彭雄.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节能效益与碳排放评价[J].建筑结构,201545(12):71-75.

2IPCC Fifth Assessment Synthesis Report[R].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2014.

3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徐南,陆成林.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宏观背景[J].地方财政研究,2010(08):73-75.

5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0(01):4-8.

6刘美霞,武振,王洁凝,刘洪娥,王广明,彭雄.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节能效益与碳排放评价[J].建筑结构,201545(12):71-75.

7国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房地产导刊,2016(07):100.

8薛明凯.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状况[J].四川建材,201642(08):69-70.

9付欣,李丽红,雷云霞.推动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原则与建议[J].辽宁经济,2015(03):63-65.

10李长福.沈阳惠民新城装配式建筑成本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①]建筑模数(construction module),指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生产方法的建筑构配件机组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636871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