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袁洪杰等/江阴模式:城乡一体化经验做法与发展思路
时间:2012/5/7 13:43:39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4期      作者:佚名

袁洪杰、陆巧良、许敏/江阴市财政局

 

内容提要: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江阴市通过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大力促进城乡融合,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江阴模式,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与实惠。未来应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发展、就业保障、服务均衡、管理创新”的思路要求,不断推进江阴市城镇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城乡二元  城乡一体化  江阴模式  城镇化

 

江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起步早、标准高、推进快,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生产力在城乡间合理布局,促进了城乡有机融合,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成果和实惠。“十一五”期间,江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9411元提高到2010年的15667元;农民集中居住率从2006年的54.69%提高到2010年的68%,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江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与成效

()坚持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江阴市以“三高”统筹完善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做好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高起点推进城乡规划,在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江阴市城乡统筹规划及中心城区和四大组团的分区规划,全市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100%,完成修建性详规面积1080公顷,做到了规划定位全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保留村庄详规覆盖率达100%。高标准推进建设规划,完成了重大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规划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有序推进了全市城乡“三集中”进程[①]

目前,江阴市完成了93个自然村撤并工作。高水平推进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集聚,目前全市95%的投资、90%的产出、98%的就业、95%的外资均集中在园区。城市综合板块、沿江港口经济板块、澄东工业板块、澄南不开发区域板块等区域发展特色基本形成,中心城区、新市镇、新农村在产业布局、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动衔接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围绕破解路、水、电、环保等重大问题,江阴市着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联网、共建共用。一是加强水电气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同步实施、突出重点、完善配套”的要求,全面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乡交通建设。按照“构筑骨架、沟通南北、畅通环路、完善路网”的思路,江阴市加快实施“1530通达工程(全市镇村均可在15分钟内进入市域路网,30分钟内进高速公路),积极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形成了快捷、畅通的城乡交通网络。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绿色江阴建设,不断巩固提升生态市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植树造绿活动,强力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强势推进控源截污行动,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提升,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007年,全市实现区域联网供水、农村电气化、区域宽带入村全部到位。2011年底,公路里程约达2400公里,路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3公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林木覆盖率达到20.05%,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预计超7亿元,整治自然村936个,整治覆盖率超过33%,直接惠及农村人口11.6万多户、37.6万人。

()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江阴市抓住群众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镇(街道)为主体、以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大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力度。以普及12年义务教育为目标,放大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办医疗机构和社区责任医生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三是全面实施“村村体育健身工程”,基本形成体育中心集聚发展、农民公园有机结合、健身工程遍布城乡、学校场馆社会共享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

目前,全市城乡已建成省级实验小学24所,省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26所,在全省率先通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启动实施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受益市民达65万人,每个家庭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篮球场699个、乒乓球室572个、健身路径558条、镇(街道)游泳池22个,实现了行政村村村有健身场地的目标。

()坚持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

江阴市始终把农民作为就业保障的重要群体,从政策、措施上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全面保障。一是建立了先普及后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江阴市已建立健全了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尤其是对建国以来的被征地农民,全部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保全面接轨,一揽子解决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问题。二是形成了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就业促进体系。在充分发挥劳动力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等机构作用的同时,在城市社区设立就业援助站、行政村设立就业专业援助点、劳动保障专管员,将就业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每个家庭。同时,广泛开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深入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形成了尊重劳动、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2010年,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受益群众达24.36万人,新农保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80元调整到120元,全市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签字率已超过93%2011年,全市完成创业培训2450人,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95.8%。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93.4%,城镇登记失业率2.46%,农村调查失业率2.85%

()坚持城乡管理机制一体化

江阴市不断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管理体系,形成了城市、农村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立足于改造农村、转移农民、提升农业,以万顷良田等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实现现代农业的提质升级。二是实施“三置换”改革。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安居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集聚集约发展。三是创新农村合作富民机制。江阴市以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以及富民合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让更多的农民成为股东、社员,切实增加农民来自集体的财产性收入、资源的增值性收入、专业化经营性收入。四是创新城乡管理模式。完善农村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城乡工作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考核、一体化推进。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通过村改居、村居合一等方式,实施居民与农民、本地居民与新市民的一体化管理,着力构建“大城管、动态化”的新型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全面推进以“实行四项制度(村务公开制、村民议事制、民主理财制、民主监督制)、落实四项权利(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积极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式,保障和发展农民的各项权益。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79.8%,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58.5%。到2010年年底,5个改革试点村预计累计投入4.51亿元,建成安置房和配套设施31.21万平方米,1500多户、5500多村民群众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生活,5个试点村按照实施方案推进,3-4年内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目前,累计组建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69家,入社农户13.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0%;累计分红总额达9.5亿元,户均增收达7038元。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举措

尽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阴模式,但对比国内外先进典型、幸福江阴建设目标以及群众的期望,城乡一体化仍然任重道远,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还未根本破除,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分配需要进一步均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仍有待破解等等。未来应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发展、就业保障、服务均衡、管理创新”的思路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规划水平

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综合协调功能和导向作用,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经济社会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一是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修编工作为契机,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补”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体系。根据农村居民点数量更精减、向城镇更集中的原则,重点解决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规模和数量,并制订适时推进的时序安排。二是深化片区发展规划。加强区划调整力度,加快形成片区发展特色。加强产业向特色园区转移的研究和引导,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市域统筹考虑,全方位均衡布置。

()加快城乡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在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程度和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坚持重点建设与优化配套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开发建设步伐。按照50年乃至100年不调整、不落后的标准,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预期推动、重点突破”的要求,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推进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管网等重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建设步伐,不断以重点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推动城乡面貌的持续改善、建设布局的优化调整和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

()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统筹

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公共服务由重点保障城市向城乡并举转变,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城镇优质资源进入农村,全面提升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程度与服务水平。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调优学校布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城乡教育现代化水平。二是完善公共医疗。坚持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图书总分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工程,完善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丰富和活跃城乡居民文化体育生活,积极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健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城乡就业保障力度

要把农村就业保障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社会保障共有。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再就业援助及扶持创业体系,并不断向农村拓展覆盖,推行被征地农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优惠政策,以充分就业、自主创业带动社会保险覆盖面延伸。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开放性、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参保缴费办法,探索制定针对无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纯农户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方式,覆盖城乡居民困难群体、纯农户。探索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与衔接的办法,将现有制度逐步整合到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辅的养老体系上来。拓宽大龄补贴发放范围,从原先大龄下岗职工或双失业家庭向更多的无业者、低收入困难人员延伸,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新农保等领取待遇水平,逐步缩减与城保养老待遇水平的差异。

()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体制政策环境。一是全面推进“三置换”改革。按照“加快进度、形成规模、扩大成效、做出特色”的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推动力度,要以镇(街道)为主体全面推进农村“三置换”改革,力求实现突破,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配置资源。二是提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向合作组织倾斜,市镇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村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委托给合作组织实施。三是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促进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开展农户土地流转的托管服务,使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度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做好集体资源资产股份化工作,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的企业集团,推动农民从集体社员身份转变为企业股东身份,解除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对农民市民化的经济束缚,加快农村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

 



[] 三集中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725507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