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孔志峰/预算绩效管理:参与式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时间:2011/9/23 16:31:11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9期      作者:佚名

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绩效预算改革深化过程中,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两条技术路线。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对这两条技术路线的进一步深化和扬弃。本文在对绩效预算、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各自特点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内容,并提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  参与式预算  支出绩效评价  绩效预算

 

    一、引言

  201142122日,财政部在广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廖晓军在会上强调,下一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按照我国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努力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75,财政部又以财预[2011]416号文件,颁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更具体地明确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提出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等覆盖整个预算过程的管理要求。

  财政部提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这一概念,是在全面总结近年来各级财政、财务部门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索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来的。可以说,这一概念,是对前阶段绩效预算改革的有效扬弃。

  自2003年财政部提出绩效预算改革这一概念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实际上形成了二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是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入手,通过绩效评价,来强化预算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从参与式预算改革入手,通过民主参与,提高预算的激励约束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对这二条技术路线的的进一步深化和扬弃。首先,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按照结果导向的基本原则所开展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优点,又把国际上绩效预算的一些常用做法,融入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弥补了原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一些制度缺陷(如仅对项目资金实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而无法评价这一项目目标存在的必要性,从而使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在绩效评价的制度下,得以顺利通过),也回避了在我国全面推进绩效预算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如政府职能的定性化,难以使所有的公共支出,形成量化的绩效目标),从而使这项改革成为财政部门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各用款部门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的一项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重大举措。

  其次,预算绩效管理也充分吸收了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中的经验,从而使预算绩效管理在程序上更为完善。同时,又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用管理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等弥补参与式预算制度本身的不足,从而使参与式预算改革的一些内容,融入到预算绩效管理中。

  为了更进一步理清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这三项改革的基本特点,作如下简要分析。

     二、绩效预算的基本特点

    “绩效”两字,是从国外引进的,其原意是“performance”,其动词的词根perform有运转、工作的意思,转化为名词performance后,主要的意思是表现的业绩、功能等意思。把这一单词翻译成中文后,就把Performance的动词原义,转化为二个概念的组合:绩是指成绩,从预算管理的角度讲,就是预算安排时确定的用款目标的实现程度;效是指效率,即实现这一目标的运转能力。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强调预算目标实现程度最大化、一方面强调预算资金使用效率最佳化的预算管理模式。

绩效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引入到公共领域的。对它的研究很多,但其最基本的特点,主要是如下三个方面。

1.坚持结果导向的原则。绩效预算的核心,就是以结果导向原则指导财政资金的安排,以结果导向推进使用财政资金效率效益的提高。这既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前阶段推进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关键,是解决好财政分配过程中,各部门分配结构的合理性。要回答“某个部门该分配多少钱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就必须效率优先。而在解决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预算的分配,主要通过几上几下这种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来解决,这种政府间的讨价还价机制,预算的编制只能考虑公平优先。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这种优势引入到目前的部门预算管理体制中,用效率优先替代公平优先。

当然,所有的财政管理,都要讲究效率与公平并重。因此,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下,除了吸收绩效评价的优势外,还需要通过强化政府预算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在预算执行中实现公平。其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论,把各部门之间使用财政资金的效率与效益,统一转化为可以比较的绩效评价的结果,用这种结果,来考核政府各部门的业绩,并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拨款、与部门负责人的政绩挂钩的办法,形成对“人”对事“事”的约束机制,最终实现公平。

3.坚持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改革中,大部分地区把评价工作放在了预算安排阶段。一些地区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专家意见,在确保绩效评价方案(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的科学性外,还利用专家的力量,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程度;广泛吸收社会民众的意见,努力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目标符合民众的实际需求,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能得到民众的积极监督,财政资金的社会效果,能以民众的满意度作为主要指标,从而提高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民主化程度。

  而在国际经验中,绩效预算改革一直是被作为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手段提出来的。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为首的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以“再造一个高效益、低支出、负责任的政府”为目标,向总统提交了一份题为《从繁文缛节向成果的转变》的报告,从根除政府官僚主义入手,提出了建立企业型政府的方案。这个报告,一直被认为是绩效预算改革最早的法案。在这个法案中,绩效预算作为一个核心的制度提出来,改革的重点,就把传统型政府改造为“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政府”:一方面,政府要根据绩效预算的原则,按照“顾客至上”原则的形成政府绩效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政府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在政府内部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身的能力,多引导,少干预,形成多元决策体系,从而确保政府能科学化地确定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方向和力度。

  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特点

绩效评价,是绩效预算的一项最基本的工具,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整个绩效预算管理,都是建立在绩效评价基础上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理解为:它是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采用规定的方法,用财政资金使用的结果和效果对政府履行职能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项管理活动。因此,绩效评价可以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1.它是一种政府的内控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种以预算的约束激励机制为核心,强化政府部门履行职能责任,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原来开展的财政资金投资评审、内部监督等机制不同,原来财政对资金的监管,重在合规性检查,它要求政府部门资金使用符合规范的要求,但对于资金使用与政府目标的关系等,往往注意不够。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则重在财政资金在支撑政府履行职能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绩效预算所要求的结果导向基本原则,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2.它体现了市场经济对政府部门的要求。绩效预算管理本身是从企业管理中引进到公共部门中来的,美国克林顿总统是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并成功地使美国预算第一次消灭了赤字。克林顿总结在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时,提出了再造政府的口号,并向全美公务员推荐了奥斯本·盖布勒的《改革政府》著作,号召政府部门把私人领域的理念引入公共领域,按照企业绩效管理的办法,最终形成企业化的政府

绩效评价也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手段,在这一工具中,已经融到了很多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绩效评价这一工具引入到政府部门后,这些要求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作为被评价对象,政府部门必须按照权、责、利结合的原则履行职能,使政府的权力(掌握的公共资源)与责任(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能够与其利(财政安排到该政府部门的资金)相匹配;政府部门必须按照投入产出最大化原则,组织资源配置,把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因此,应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这一工具,实际上是把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政府部门,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益。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只经历了近二十年时间,与此同时的对公共经济的改造,也是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或1998年财政部提出公共财政)起步的,时间非常短。在这期间,经常把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需要按照不同的规律运行的。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能参与;市场经济的一些要求不适合政府部门。这种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共领域改革的进程,导致了公共经济的膨胀,影响了政府的效率。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一工具,把企业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对于重塑政府部门服务公众的理念,提高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它使政府管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绩效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最先进的理论。它全面吸收了从最原始的科学管理到现代傿管理理论中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这些制度,引进到公共部门后,同样发挥出重要的力量,从而引导政府管理的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比较核心的包括:一是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具体的用款单位,在考虑财政资金使用目标时,不再局限于财政或用款单位本身的职能,而必须从整个公众的满意度等多维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以满足多项绩效评价指标的要求;二是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财政资金取得成绩、政府部门工作的过程,以及财政对资金管理的方法等,都需要通过定量的指标来进行考核,从而冲击了原来以定性为主的管理方法,促进政府部门在管理上走向科学化。

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用企业化管理的方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财政通过预算资金的激励约束机构,倒逼政府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履行职能、规范工作方式,通过量化的指标,来避免公共部门的官僚作风,从而实现绩效预算中结果导向、效率优先、管理方法民主化科学化的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仅是整个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全部。作为一项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工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2003年就政府提交给议会的年度绩效报告提出的意见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共列举了如下九方面绩效评价的不足。一是绩效评价报告中的定义,通常比较模糊,很难得到公众认可的结果;二是部门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绩效信息,但这些信息的资料质量和一致性方面,缺乏必需的标准和程序;三是对于内部和外部报告绩效,许多机构使用不同的体系和程序;四是组成的绩效信息资料经常不做出运作效率的评估,也不提供实际产量的成本效果;五是目标和其他基准化比较没有被广泛使用;六是年度报告只是提供了描述性绩效,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多数报告没有论述绩效的不足方面;七是部门在评价产出效果或影响质量上,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八是几乎没有得到有关个别部门的作用对政府总体目标影响结果的相关信息;九是尽管多数部门纳入了评估范围,其结果并不经常在年度报告中予以论述。

除了上述9个方面的技术性不足外,绩效评价还存在着四个重大的制度缺陷。一是缺乏对各部门财政支出总体效果评价的制度设计。绩效评价只能针对某一部门的财政资金情况进行评价,对整个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却无法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了绩效评价工具对预算的管理能力。二是即使对一个部门来讲,由于部门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考核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繁琐性。为了更好地实现绩效预算,各国在确定绩效预算目标时,往往只能从这些指标体系中选择若干个指标,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依据。由于指标的不全面,因此,所谓的绩效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以偏盖全”下的结果。三是目前实施绩效预算或者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国家,工作的基本点基本上是部门的政策目标或项目目标。而对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公共性、现实性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很难判定部门的绩效目标,是否符合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最后,即使建立在正确的政策目标或项目目标基础上的部门绩效指标是科学合理的,由于对这些目标的评价工作,主要由本部门自己来实现,财政部门只能在评价中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由自己给自己的成绩打分,能否合理,是制度所不能解决的。即使一些国家采取了通过评估委员会或其他专门组织的形式,对部门的支出绩效进行评价,但这些组织对部门的评价依据,主要地仍来自于部门。因此,很难保证绩效预算或者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

  四、参与式预算的基本特点

从国际经验看,绩效预算改革并不是只有一条途径可走。如果说,财政部推进的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切入点的改革,是从“绩”入手,用结果导向原则,来破解传统预算管理弊端的话,那么,参与式预算,则是从“效”入手,用效率优先原则,来破解传统预算管理弊端。两种技术的目标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最终都将形成科学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

地方财政也有预算分配权,但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力结构中,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占了较大的比例,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已经规定了财政支出的制度规范,地方财政在这方面的创新性受到权限的制约。因此,地方政府要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必须选择和中央财政不同的改革路径。参与式预算,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推进绩效预算改革的工具。

就象我国的法律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一样,在预算管理中,同样存在着预算管理内容与预算编制程序两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政府基本确定了预算管理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则通过参与式预算,从强化预算管理的程序入手,来提高预算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从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

参与式预算可以理解为: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讨论和决定公共预算和政策,确定资源分配、社会政策和政府支出的优先性,并监督公共支出,因此,参与式预算在一些地区也称之为阳光财政、阳光预算乖。从我国浙江温岭、河南焦点、安徽颍上、上海闵行、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的实践经验看,参与式预算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1.公共参与决策,是一种决策民主化的预算。参与式预算的根本目标是将弱势群体吸纳进决策过程,通过公平分配资源、激励行政改革和监督行政官员,促进公共学习和积极公民权,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正,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公民的参与,恢复公民对政治制度的信任,提高财政资金与公众需求的耦合天涯,从而提供了能动结构、路径和动力。

在传统的“官本位”体制下,政府的工作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官员,按照一定的程序确定的。在参与式预算制度下,通过公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决策的程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官僚机制进行一次革命。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笔者参与的世界银行的“社区参与式扶贫项目(简称CDD)”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世行提供的扶贫资金,由扶贫点村民自主决策,世行根据村民决策的结论,安排资金。工作组的重点,就是说服试点县的扶贫机构,能够接受这种制度安排。扶贫机构对这种制度安排的排斥是十分强烈的,说服他们成了我们工作组最大的工作量。因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参与式预算所推崇的民主化决策机制,对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巨大冲击。正因为如此,一些推进参与式预算的地区,改革一推进,就能产生重要明显的效果。

2.致力于公平,重点解决原体制下被忽略人群生活状况的改善。参与式预算是在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中的一个产物,它所作用的范围,大多数属于民生领域。典型的如扶贫、教育、医疗等。因此,它必须按照公平优先的原则分配资金,使更多的财力,应用于弱势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弱势群体的声音能通过协商和对话,体现在政府预算决策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能使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的目标,在预算决策和执行中,教育公民,真正理解政府对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

在民生财政的背景下,政府对公众、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在传统体制下,农民并不理解政府提供这些服务的目的,导致了大量政府对农民的投入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助长了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参与式预算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在提供政府服务实现程度的同时,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3.改变了财政管理程序,使政府更为透明,实现阳光财政的目标。参与式预算改革,本身就是在现有财政管理制度下,对管理程序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体现在整个财政资金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它不仅对财政部门,还对政府各职能部门,都会产生较大的冲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与式预算通过财政管理程序管理的调整、推进财政工作效率提高,这一作用,已经在各地的试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只要开展了参与式预算改革,财政部门在整个政府部门中的影响力,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以,参与式预算作为政府民主化和推进绩效预算改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同样也存在着很在的不足。首先,参与者过于关注切身利益使公共学习和参与变成了工具;其次,政府依然是参与式预算的主要行为者,政府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如果缺乏强烈的政治责任,政府就会将参与式预算过程作为分配公共资源的手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代理关系,最终导致参与式预算失败;第三,许多参与者都只对中短期的公共投资感兴趣,这就很难使人们讨论涉及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第四,对地方的问题和公共政策的重视,减少了参与者关注地区、国家或全球问题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参与式预算无法为参与者提供改变其社会和经济排斥等根本原因的机会。最后,由于行政机构的核心作用,市政部门、官僚机构、或民选官员可能力图利用参与式预算来促进其自身的议程,隐瞒关键信息、实施项目消极、或者弱化监督等,从而可能操纵参与式预算。

五、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理解,财政部这次提出预算绩效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充分总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等改革的经验教训,认真吸收其他国家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因为如此,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吸收了参与式预算中民主化的理念,同时也融入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方法,从而使财政部推进的绩效预算改革,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阶段向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发展,从原来的事先评价拓展到全过程的评价,并通过绩效评价这一工具,不断地在评价过程中吸收公众、专家的意见,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最终实现预算绩效的目标。

因此,要理解预算绩效管理内容,需要从上述预算绩效管理形成的过程中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内容,可以归纳为:

1.预算绩效管理弥补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足。从目前实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来看,它有四个最大的制度缺陷。一是只能对某一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很难对整个预算盘子、对这项资金的必要性等进行评价,影响了评价效果。二是大多数的绩效评价,只在一个阶段进行,从各地实践看,大多放在立项阶段,没有形成全面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三是绩效评价的一些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人为因素较多,定量分析缺乏基础性材料,影响了评价质量。四是绩效评价与其他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配套,评价结果难以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吸收参与式预算等改革的经验,预算绩效管理在弥补绩效评价缺陷,提高绩效评价能力上,进行了多项制度安排,从而保证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能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改革实现有效衔接,促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2.预算绩效管理弥补了参与式预算的不足。从参与式预算改革的实践看,各地通过调整预算管理方式,引进了公众参与和政务公开等机制,极大地推进了预算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在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同时,也完善了财政与政府部门、与当地公众的关系。但参与式预算也存在着一定的制度不足,特别是在中央财政明确预算管理制度、地方财政完善预算管理程序这样的技术路线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不能通过参与式预算来解决。把参与式预算改革的内容融入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不仅较好地弥补了这一制度的不足,而且,还通过与其他制度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了参与式预算在加强预算管理中的能力。

3.预算绩效管理把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改革融入到了整个预算编制的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都有一个共同的制度缺陷,就是只针对一个项目资金,很难顾及整个预算。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执行部门预算时,需要建立绩效运行的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这就意味着,在部门预算中,需要建立起与绩效评价配套的信息系统,而且,这一跟踪监控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把参与式预算中形成的公众民主参与的方法融入到监控的指标体系之中。通过这一系统,一方面,确保了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能够覆盖整个预算资金,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当前绩效评价过程和参与式预算中,基础性材料不足,定量分析困难的问题。

4.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的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的实践中,最大的技术问题,一是绩效目标或对财政资金的目标无法得到准确的认定,二是绩效评价指标或参与时的判断标准缺乏科学的界定。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首先强调的就是部门绩效目标的认定,把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的认定纳入了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在方法上存在的弊病,提高了深化这二项改革、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

5.在绩效评价中融入了参与式预算的一些做法,弥补了绩效评价中的人为因素。受制度本身缺陷、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绩效评价实践中,人为因素较多,定量分析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的质量。这次财政部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实际上把参与式预算的一些理念融入到绩效评价中去,从而使绩效评价不仅仅能体现专家的民主参与,更能体现公众、特别是该项资金的受益者也能参与到绩效评价中,从而较大程度地弥补了绩效评价的不足。

6.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提高了绩效评价作用的发挥。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的过程,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提高预算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用款单位履行职能,用好资金。特别是绩效评价结果,从国外情况看,不仅要作为下一次拨款的依据,更需要作为考核政府部门领导政绩的依据,使绩效评价成为管事与管人重要的工具。但由于绩效评价制度与其他制度配套不够,这种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直接影响了绩效评价的效果。这次出台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把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来,直接弥补了这一制度不足,极大地提高了绩效评价在推进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六、如何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作为一项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之后的新改革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方面要做好与前二项改革的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前阶段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新的理念,使改革向纵深推进。从目前的情况看,关键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与现有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绩效评价与参与式预算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项相对独立的改革,与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衔接得不够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深化到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使新的改革措施能与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实现有机的衔接。其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与部门预算制度的对接,与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的对接,与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机制的对接等。

2.加大基础性工作,形成强大的信息支撑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吸收了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教训,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形成信息跟踪体系,并把这项工作与部门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对接。落实好基础信息管理,对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形成有利于绩效管理的基础信息库,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电子信息系统,多方位搜集信息资源,形成可持续的数据流,来支撑整个改革的推进。

3.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主要在一些关键领域发挥作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后,需要把这项改革覆盖到整个预算管理流程,这就需要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为此,可以采取如下二种办法。一是通过不断增加开展绩效评价或参与式预算的部门数量和项目数量,通过原来改革的推进,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面的提高。二是通过制度建设,把当前预算绩效评价和参与式预算改革中的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提高改革的覆盖面。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第二种方法可能更可行。

4.不断扩大改革的参与对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财政部门一家的工作,它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吸收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经验,通过不断扩大改革的参与对象,提高改革的效率与效果。从各地经验来看,需要扩大的参与对象包括:一是强化政府领导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责任。从国际经验看,绩效预算必须由政府首脑推进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时,需要强化政府依的责任,建立起主要领导过问、分管领导主抓、专人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二是具体的用款单位。在原体制下,用款单位在安排部门预算、申请财政拨款中,主要由财务部门和部门领导负责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要求强化对资金目标的管理,因此,仅仅财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用款单位参与改革的范围,把一些主要的用款部门,参与到改革之中。三是其他与预算管理相关的部门,如审计、监察、人民银行等,通过与这些部门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职权,落实责任,对于推进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四是广大公众,特别是财政资金的受益者。为此,需要借鉴参与式预算的改革办法,组织广大公众,建立起绩效管理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机制,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5.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充分应用好绩效评价的结果,对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意义重大。为此,要借鉴和学习财政监督中的经验,建立起有约束力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首先,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单位后,评价单位必须形成绩效评价结果落实的意见报告,从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等方面,明确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对于意见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形成相关的处罚制度,在年度拨款、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处罚措施。其次,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笔拨款的重要依据,使之成为提高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手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三,要把绩效评价结果与人事组织开展的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首脑的绩效考评制度实现有效衔接,绩效评价的结果要作为政府部门和其首脑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使资金管理能力成为人事组织部门强化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工具。

6.强化政务公开,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是参与式预算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工具,通过这一工具,使得参与式预算不断地走向纵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充分吸收这一经验,逐步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将预算安排的过程、预算编制的情况,以及绩效评价的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通过政务公开,寻求更广范围内公众的参与,并在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下,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向纵深化。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654291访客